首页>>课程学习>>第13章 领导用人
第六节 批评
    3.忌绕弯
    在必要的语言铺垫和适宜的环境气氛中,批评者直话直说最好,因为直话直说能够表达人的真情实感。从被批评者的角度说,本来犯了错误心理压力就大,想的事情也多;而且,不管谁挨批评,没有人不想弄清批评他的是什么,甚至对批评者的语言、动作都会十分注意,但领导者明明要批评,又迟迟不入正题,绕来绕去。这就难免使人产生戒心,怀疑你的批评动机,批评的效果也就很难保证了。
    4.忌纠缠
    对犯有一般性错误的人,对他们的教育最好一次性完成,即集中一段时间着力去做,不可拖拖拉拉,没完没了。更不能处理之后又不时提及,给人总是算旧账的感觉。在思想方法上,联系历史分析现实是十分重要的,但拿历史的尺子量人是没有不失误的。
    5.忌强迫认错
    应该说,不管出现什么情况,对待犯了错误者都要有个等待过程。那些一经指出就承认错误的人,对自己并不一定都很清楚。所以,话不可不说,说到辄止。一次不行可以再次,逐渐引导,深化教育。最后达不到效果,还可适当等待。其实,就一次错误进行一次教育,就说能达到很好效果这种事本身就值得怀疑。
    6.忌讽刺
    讥讽是对人格尊严的破坏,最伤人的感情;再老实的人也要产生对立情绪。而且,被讥讽的人常常耿耿于怀,刻骨铭心,一旦有机会便会表露出怨愤之情,显示出明显的倾向性。这对领导、对工作都十分不利。一些领导者并不注意批评和讽刺的界限,情绪一来,刺儿话便随口而出,这确实应该避免。
    7.忌对证
    有些人很要面子,往往计较错误过程中的具体细节,寻找辩解的理由,甚至找他人对证,似欲澄清某些事实。对此,批评者最好采用模糊处理的办法,不要叫对方扯了进去。可以讲大不讲小,可以讲道理不讲过程,话也是说到为止。对方能意会的则不点明,不能接受的则暂且回避。如果对方情绪能够缓解下来,那么采取一些较为轻松的、似如幽默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批评,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。有些错误者连最基本的错误事实也不承认,对此,领导者自然要掌握事实情况,但还是尽可能避免面对面的对证为好。对证可能达到一时的效果,但从长远看,很可能播下怨愤种子;嘴上服输并不等于心里服气。
    8.忌提旧事
    有一个劳教过的青年当上了部级劳模,这本是一个应该得到肯定的人,可一位领导者在这个青年出现了一个一般性错误的时候,很不注意地揭了他的短。这几乎断送了这个青年的前程,差一点致使他重新走上犯罪道路。过去搞“查三代”,谁有了错误总要找阶级根源,陈年老账一起算,叫人翻不过身。这是打击人的办法,并不利于团结更多的人。旧事就是旧事,如果与现实发生的事情没有必然联系,就不能牵强附会,硬去联系。就是确有必要联系,也不能牵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也不能直接拿来联系,这很容易伤人。
    这里有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。当看一个人存在的不足时,对其长处、优点就容易视而不见。这种片面性又导致了一种情况,某人一旦犯了错误,历史问题便马上萦回脑际,新老问题缠在一起,新账老账便容易一起算了。自然,在一个人错误虽较严重,但已有所认识的时候,适当地从历史角度分析其错误发展过程也是有益的和必要的,但这要十分慎重。在涉及旧事的时候,一定要调查、了解清楚,不能有一丝的谬误。而且应该本着探讨的精神,留有余地帮助分析、提高。否则,一旦出现失实,对方就会得出你领导抱有成见的结论;有了这个结论就容易产生长期的对立情绪。
    9.忌比较
    人的素质、水平不一致,人们所处的环境、背景也不尽相同,拿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本身就不科学。而且拿有失误、错误的人同别人比,就更容易引起不快或反感。当一个人还没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,他倒容易拿自己的优点、成绩比别人的缺点和问题;就是认识了自己的错误,作为一个普通人,也有一种寻找理由、为自己辩护的倾向。何况,比较只能给人造成压力,确实说不明白什么问题。
    10.忌间接批评
    有的领导喜欢在人家不在场的时候讲人家的问题,对人家进行批评。以为这样做,就避免了当众批评的难堪,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。有人讲过:“要想在三人中间保密,除非其中两人死去。”实际上,话很快就会传到被批评者耳朵里。由此相互联系蒙上阴影,隔阂便由此产生。至少他会想,你领导者连当面说话的勇气都没有,还能胜任领导者岗位?问题是,这种批评达不到批评的目的,只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。
    应该说,批评是一种心理沟通。如果领导者确实能够体察被批评者心理状况,又能以真情实感加以沟通,那么以上各种不恰当的批评也就可以避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