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>课程学习>>第13章 领导用人
第六节 批评
3.要及时批评
这样做有两个好处:①被批评者在犯了错误、出现过失的时候,思想即产生压力或负疚,即便不认为是犯了错误,情节也是清晰的。如果批评恰到好处,就容易接受。批评不及时,事过境迁,被批评者的思想压力就可能已经减轻,负疚感也随之淡泊;而且,如果被批评者已产生对立情绪,他便会用一种“修正心理”,对某些错误情节,甚至错误的分量、性质进行辩解。这都不利于错误的纠正和认识的提高;②过后批评容易被误解为挑剔、算账。被批评者可能会认为:当时你不说,我怎么会服你哪?而及时批评就避开了这种情况,容易收到好的效果。
4.要区别对象,采取不同方式
对自尊心强的人,自觉性高的人,可采用激励式、谅解式、开脱式批评。可以用热情鼓励的话语,先肯定优点、长处,同时指出不足,鼓励对方继续努力;或者着重说明失误、错误出现的客观原因,而把主观原因说到适可而止地步,促使当事者反省、自责;可以告之对方,已经向上级或有关人员作了解释工作,让其解除顾虑、轻装前进,同时指出应该吸取的教训。自然,叫对方心领神会更好。采取这几种方式,既可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,又可增进同志之间、上下级之间的感情。对错误后果采取一般态度的人,可在适宜场合,比如在比较随便的个别接触场合,并非正式地讲几句,点到为止,让其知道领导的态度,促使其反省自己,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,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。对这一类人的批评,应注意不给他们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,使其负担过重。也不可轻描淡写,使其在无所谓中失掉改正错误、吸取教训的机会。对惯犯错误者,则要郑重批评。话可多可少,但要句句砸实,让其铭记在心,触动灵魂;哪怕他一时难以接受,也要让他心有所动,慢慢反思。这里,郑重批评不是说一定要采取公开的形式,或外在的严肃态度,用个别批评方式,用轻松的语言,同样可以表达严肃的内容。自然,对很不自觉、屡教不改的人,在打招呼过后,应该在公开场合给予一定严肃程度的批评,给其造成相当压力,否则很难有效果。以上是就相对较轻的失误、错误而言,重大过错的处理则另当别论了。
5.要由领导者承担责任
应该说,下级犯错误,上级是有责任的,而且,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,总是有联系的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下级出了问题,却很少见到领导者做自我批评。因此,常常容易出现批评“错位”的问题,即批评不到点子上,似是而非。问题就是领导者没把自己摆进去,没办法确定被批评者问题的位置,事实所在也就搞不清楚了。其实,好的领导者,完全可以通过他人的某些错误反省出自己的失误之处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失误如实地告诉被领导者,还能以真诚激发对方的感情,使对方意识到应该做自我批评;即使被批评者与领导者有些隔阂或不同看法,此时也不好发作、产生对立;而且在多数情况下,领导者作自我批评,还能使对方深化对错误的认识。这样做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6.要着重批评
可以改正的错误一些领导者不管对方能否接受,发现问题就要批评,很少考虑批评的后果,如果批评之后对方不能改正,或者连接受也很困难,那就很难取得效果了。如果在批评之前能细心地分析一下犯错者的错误原因,找到他可以接受批评和难以接受批评的地方,然后分步走,先批评他容易接受的错误,再创造条件,在适宜的时候指出他的另一些错误,那么就容易达到预想的效果。对一时不容易接受的方面,可以点一下,也可不点,使对方丢掉包袱,有利于改正错误。其实,有些时候,对某些人的某些错谬之处,还可以让实践来教育。如果非要让他接受不可,倒不易收到实际效果;这是犯了急性子病。
7.要有轻松气氛
在重大问题、原则问题上的批评,不能不郑重其事,严肃批评处理;但多数的批评并不是在重大问题、原则问题上。在这种时候,批评采取一些比较缓和的方式,创造一点轻松的气氛是有益的。批评本身是件严肃的事情,不管批评者的态度如何,被批评者的心理一般是不会轻松的,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批评,也会敲击他的心。所以在多数情况下,一定不要给被批评者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。这有利于被批评者解除戒备,消除抵触,消化批评。领导者语言幽默,表情愉悦,举止自然,或开门见山、笑声责备,或由谈工作自然转入;这都会缓解气氛,感化批评者,使其反省自责。前面讲到的激励式、谅解式、开脱式批评,也是创造轻松气氛的好形式,有时采取淡化缺点错误的办法也并不丧失原则。我们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者,不能离开效果空谈动机。
8.要重视语言艺术
批评语言也应讲究,在批评对方错误的时候,如果有必要叙述客观事实,那么,首先,要重客观行为,而不是主观感受。如果说“你说人家长两只眼睛,目中无人”,这是叙述客观行为。如果说“你讽刺、挖苦人家,真不像话”,这是批评者的主观感受。对客观行为的批评,对方只能顺应,也一般能够较好地接受;而主观感受的批评则容易引起逆反心理,形成对立情绪。其次,要重叙述,不重评价。与其说“你乱给人家扣帽子”,就不如说“你说人家像小流氓”,过程和事实都清楚,结论不言自明;而一下结论就没了讨论、缓解的余地,容易造成僵持局面。再次,在表达批评的看法、想法时,表达也要清晰,不要模棱两可、似是而非。说“你的话是说得过分了”,就比方说“你这话像是说得过分了”要更好。前者是真情实感,后者会引导不快。最后,在评价对方行为的时候,最好用批评者的主观认识,而不用纯客观的判定。总之,语言和缓,评价、解决问题也留有回旋余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