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>课程学习>>第1章 领导理论
第一节 中国领导思想的发展
(四)隋唐宋时期的领导思想
隋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,其中隋文帝“以仁行政”的治国之道主要体现在改革行政制度,广纳优秀人才,德法并举等方面;唐太宗李世民的“君舟民水、安人宁国”的重民思想,“为政之要,唯在得人”的 用人之道,广开言路、虚怀纳谏的开明作风,“君臣合契,共理百姓”的共治观念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;司马光强调君主三德“仁、明、武”是治国安邦造福百姓的条件,用人标准要坚持“德才兼备,以德为帅”,治国之策在于“宽政养民,信赏必罚”,他主持编撰的《资治通鉴》所载史实几千年,以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的笔触,总结了我国历朝的兴衰成败,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。唐太宗李世民,是唐朝第二位皇帝,他名字的意思是“济世安民”。陇西成纪人,祖籍赵郡隆庆,政治家、军事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。即位为帝后,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,有个成语叫“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”,就是说他的,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。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“贞观之治”,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,虚心纳谏、在国内厉行节约、使百姓休养生息,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。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,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。(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 /2216.htm?fr=ala0_1_1)
案例:李世民用人收放有度
贞观六年(公元632年),李世民在其出生地无功举行宴会。宴会上,尉迟恭想起自己无论是在战场上,还是在宣武门政变中都战功赫赫,有些居功自傲,对“次序”排在自己之前的某公不满,并当众放言:“你有什么功劳,凭什么排在我前面?”座次排在尉迟恭之下的李道宗(李世民的堂弟)过来劝解几句,哪想到尉迟恭动手就打,李道宗一只眼睛险些被打瞎。
接下来,李世民和尉迟恭有一次谈话。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名臣,李世民谆谆教导:“对于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,我是持批评态度的,希望能与各位功臣共享福贵。可是,你在任上屡屡有违法行为,从你这里我想到,韩信、彭越被汉高祖杀掉,不是没有理由的。”此后尉迟恭收敛多了。
贞观十九年,李世民御驾亲征辽东,命令皇太子在定州监国,房玄龄在长安留守,可以见机行事,不需奏请。有人前往留守办公室,声称要告密房玄龄。房玄龄马上把人送到前线李世民处理。李世民听到报告说,有人告密房玄龄,立即大喊一声,令将此人腰斩,然后下诏书,批评房玄龄不能当机立断。
这是贞观君臣博弈中一个极有意思的实例,双方都明白是怎么回事,但都要按规则把自己的角色演好、演到位。李世民要给房玄龄充分的信任、充分的权利,房玄龄要对得起皇上的信任。皇上要展示的是胸怀,臣下要表现的是忠诚和适度的谦卑。
资料来源:《特别关注》,2010年3月号,第54页。
(五)明清时期
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极端发展的时期,也是日趋没落的时期。社会矛盾、阶级斗争、民族冲突、外来入侵等交织在一起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灭亡。明朝朱元璋借鉴历史经验,提出了“严于治吏,明于用贤,宽以养民”的主张,实行政治、军事、管理方面的改革。康熙作为“康乾盛世”的开创者,提出了“宽仁为本、以德服人、尚德缓刑”的主张,他励精图治,选贤任能、勤政务实,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治国经验。
朱元璋,明王朝的开国皇帝。原名重八,后取名兴宗。汉族,濠州(今安徽凤阳县东)钟离太人,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,龙凤七年(1361)受封吴国公,十年自称吴王。元至正二十八年(1368),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,于南京称帝,国号大明,年号洪武,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。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“洪武之治”。葬于明孝陵。二、中国近代领导思想的发展
资料来源: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1690.htm?fr=ala0_1_1
近代中国,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日益强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,以曾国藩、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摒弃传统的“闭关锁国、妄自尊大”的陈腐观点,主张向西方学习,改变中国在经济、军事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落后现状。以王韬、郑观应、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,以变法改制为主张,希望通过改革封建专制政体,建立君主立宪制,发展资本主义。他们宣传资本主义民主思想,号召建立议会政治,主张变革,实现平等,改造国民,提高民众素质。
辛亥革命以后,西方近代民主科学的思想传入中国,启发了中国的思想界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,主张以民为主的革命思想治理国家。孙中山颠覆了封建社会的君民关系和等级观念,提出了“主民官仆”的国民公仆思想,他注重人才培养,建立制度选拔才,任用和监督并重等原则,形成了 “人尽其才”的用人思想。孙中山先生成为近代中国领导思想的代表。孙中山,近代民主革命家,中国国民党创始人,三民主义的倡导者。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,“起共和而终帝制”。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。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。1940年,国民政府通令全国,尊称其为“中华民国国父”。1929年6月1日,根据其生前遗愿,将陵墓永 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。